华夏教师
主办单位:共青团中央
国际刊号:2095-3267
国内刊号:10-1045/G4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34640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

[摘要]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》指出,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。作为教师,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“场所”,让学生在宽松、自然、愉悦的氛围中释放个性,展现出生命的活力。然而长期以来,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、想象、领悟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,忽视了生命的存在,而是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、模仿,制约了学生的嘴巴、双手、头脑,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、沉闷,缺乏生命的活力。要想让课堂真正活起来,教师应创设情境,让学生主动学;放飞心灵,让学生自由学;注重激励,让学生快乐学;合作学习,让学生喜欢学。

  [关键词]创设情境;放飞心灵;注重激励;合作学习
  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》指出,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,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,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,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,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……这些论述为语文教学明确了正确的方向,预示着语文课堂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、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形式,变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。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,就要让学生动起来,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  一、创设情境,让学生主动学
 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:“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,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。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做好。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,兴趣是最强的动力。学生有了兴趣,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,进而主动地学习。如在教学《我们去植树》一文时,课前我先把教室精心布置一番,在黑板上粘贴一些大树、荒滩、河岸的图画。新课伊始,我先播放课文录音,然后投影课文的插图。动听的音乐、美丽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,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。我趁势导入:“小朋友,你们欣赏过茂密的森林吗?你想过为什么要有森林吗?这节课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课文《我们去植树》,一起去感受大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!”然后,我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,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,之后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。这样的教学,学生很快入情入境,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,与课文产生共鸣。
  二、放飞心灵,让学生自由学
 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,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,使学生敢想、敢说,不受约束地去探究、思考,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“标新立异”“异想天开”。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,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。如在教学《两个朋友》一文时,我问学生:“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?”学生们踊跃发言,有的说:“在危险时,只顾自己、不顾朋友的人是不能跟他做朋友的。”有的说:“我们以后也要帮助朋友,朋友如果有困难我们要帮助解决。”有一个学生却说:“我有不同意见,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‘适者生存’的道理。因为在遇到大熊时,瘦子爬到了树上,脱离了危险,如果他去救胖子,或许两个人都会丧命。胖子没人帮,急中生智,想到用装死的办法也脱离了危险。所以俩人都属于‘适者生存’。”一石激起千层浪,其他学生听后有的哈哈大笑,说他错了,有的若有所思,说有点道理。此时,我没有否定这个学生的看法,也没有用一句“也有道理”草率应付。我先肯定了他新异的见解,然后请学生分小组讨论,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作出评判。小组讨论后,学生有的说:“如果胖子没想到装死的方法,被熊吃了,那能否说瘦子是‘适者生存’,胖子就是不适者被淘汰呢?这肯定不能。”有的说:“可以说是‘适者生存’,但朋友间应该互相帮忙,不能只顾自己逃命,朋友是很重要的。像瘦子这种人,我肯定不跟他交朋友。”…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,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。最后,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总结,使学生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。这样的教学,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,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张扬。
  三、注重激励,让学生快乐学
 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,出现差错和失误,尤其是那些学困生。教师冷淡、责怪、不适当地批评往往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,而一旦丧失自信,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,对语文学习自然就提不起兴趣。所以,教师应努力使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,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,进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,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。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分层教学,经常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、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,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。如果答对了、做对了,就立刻给予表扬。之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,提高训练要求,让学困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获得进步,体验到成功的快乐。另外,我还经常给予学困生激励性评价,如“其实你很聪明,只要多一些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好。”“这个问题问得很好,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。只要努力,你完全能学得好!”“你的看法很独特!”“你的分析很有道理!”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,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,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。如果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,学生就会产生沮丧情绪,进而对所学学科产生恐惧感,直接影响学习成效。如在学习“语文园地”时,我请一位上课很少发言的同学回答问题,他非常紧张,不敢说话。我一直用信任的眼光看着他,并对他说:“我相信你。”他回答不上来的问题,我就请其他同学帮忙,避免他感到尴尬。此后,每节课他都积极发言,学习劲头十足。
  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、综合和渗透,这对于“隔行如隔山”的学科型教师来说,的确是一个挑战。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,学会倾听,与学生共同探究、共同发展。同时教师又要成为赏识者,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“小事”,赏识学生在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。唯有此,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、在学习中收获成功。
  四、合作学习,让学生喜欢学
  1.营造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
 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。教师要“蹲下来”看学生,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之中,与学生一起合作、交流,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,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,提高学习能力。惟有师生平等,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,才有利于师生的深入交流,课堂才能成为交流的“沙龙”。
 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。学会共同生活,培养合作精神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。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,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,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,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移植,客观上造成了沉闷、压抑而非合作化的学习环境,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,注重的是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。虽然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,但流畅、和谐、默契、尊重、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共性。
  2.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
 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,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,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。不要提出过于简单,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。问题过于简单,学生张口就会,看起来气氛活跃,久而久之,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,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。如教学拼音“b、d”时,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棍和毛线拼一拼、摆一摆,然后读一读,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明确两拼音的异同之处,使学生在动手、动脑、动口中顺利掌握新知识。
  总之,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,就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,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,学得有滋有味、有声有色,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。
  参考文献:
  [1]教育部.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[S].北京: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.
  [2]刘宗顺.让梦想飞[M].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2012.
  [3]武志梅.让语文课堂活起来[J].山西教育,2001(06).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华夏教师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华夏教师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